廖姓
起源
廖姓起源
出自己姓,為上古時期廖叔安之后裔。相傳帝顓頊有個后裔叫叔安,夏時,因封于廖國,故稱廖叔安,其后代以國為氏,稱廖氏。
出自姬姓,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于廖,其后裔也有以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巨鹿。
出自偃姓,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后裔夏時受封于蓼而得姓。楚穆王四年滅英、六二國,其后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為廖氏。
為繆、顏二姓所改。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于黃河西北,改姓為廖。
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廖氏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南部的蔡、平輿、汝南等縣發展繁衍,因這一帶西漢初屬汝南郡,故廖氏族人皆稱“先世居汝南”,并以“汝南”為堂號。戰國時期四川一帶少數民族中也有廖氏。漢代有廖氏,為巨鹿太守,其子孫有的留居當地。三國時,襄陽人廖化,任蜀漢右車騎將軍,其子孫有的在四川定居;臨沅人廖立,徙汶山郡,晉代有隱士廖棠,為將樂(今屬福建)人。南朝梁有以儒術知名的廖沖,為桂陽人。由此可見,廖氏在隋代以前已有族人遷至今河北、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廣東等省。唐代,中原廖氏曾兩次遷至福建:一次是唐初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一次是唐末隨王潮、王審知入閩,均在福建定居。至宋代,福建廖氏已發展成為大族,分布于寧華、順昌、建寧、邵武、上杭、永定等許多地方,同時又有許多人徙居廣東,分為大埔、梅州、興寧、蕉嶺、五華等支派。從清初開始,閩粵廖氏陸續有人遷至臺灣,還有一些人移居泰國、新加坡等國家。
郡望堂號
堂號
“果烈堂”:蜀漢廖化,為關羽主薄。關羽敗亡,廖化在戰場上假裝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遷右軍車騎將軍,領并州刺史,封中鄉侯,所以叫“中鄉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剛烈,又叫“果烈堂”。“紫桂堂”:宋朝時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學,在桂山建了一個書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稱“紫桂堂”的。“萬石堂”:宋工部尚書---廖剛,娶秦國夫人張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賜每人官祿兩千石,父子五人共享萬石,時人號稱“萬石廖氏”。詩云:萬石家聲遠,三州世澤長、瓜錦欣瓞衍,欒世慶榮昌。另外還有:“汝南”、“中鄉”堂號。
郡望
汝南郡:漢高帝四年置郡。相當今河南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區。東漢時移治平輿。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東漢移治今寧晉西南。
取名規則
廖-Liao-最好不用聲母是d.t.n的字為名,雙字名應避免全用l聲母.iao韻母或去聲字。-雙字名最好首字筆畫少而末字筆畫多,單字名最好用筆畫多的字。據1998年最新統計,您的姓氏是第66大姓。您的姓氏筆畫為14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