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姓
起源
印姓起源
印姓出自姬姓。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友于鄭,建立鄭國,為伯爵。至鄭穆公有兒子?,字子印,其子孫在鄭國為卿大夫,以祖字為姓,為印氏。鄭大夫印段,字子石,即子印之孫,其后人世代沿襲為印姓。印姓最早的先祖是黃帝。黃帝陵外景黃帝陵2004年公祭黃帝陵典禮:煌煌祭祖典拳拳赤子情周族的后稷(姬棄)也是印姓的先祖。周族是有著悠久歷史的古老部落。周以經營農業而著稱,其祖先棄,任堯的農官,因善種五谷號稱后稷。后來棄與夏禹、商契一起成為舜的屬官,并協助大禹治水。后稷(姬棄)周文王(姬昌)也是印姓的先祖。傳說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發)也是印姓的先祖。前1027年,武王伐紂,開創了數百年周朝的基業和歷史。周武王(姬發)周成王(姬誦)也是印姓的先祖。西周初的成王、康王時期是周王朝的盛時期,史稱“成康之治”。周成王(姬誦)周康王(姬釗)也是印姓的先祖。周康王(姬釗)
郡望堂號
郡望
馮翊郡:漢武帝置“左馮翊”為三輔之一。三國魏改為馮翊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大荔縣。
堂號
御侮堂:宋朝印應飛,官戶部侍郎,淮東總鄰,知鎮江府。元兵圍鄂,應飛率師往救,圍遂得解。能抵御外侮,故名“御侮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