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姓
起源
黎姓起源
出自九黎的后裔。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后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
出自黎國后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后以國為氏,姓黎。又據《風俗通義》所載,這兩個黎國均為古部落“九黎之后”。
出自帝堯的后代。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末為周文王所滅的黎國,在周武王分封諸侯時,被封給帝堯的后裔,賜爵為侯,并且仍然沿用黎國的名稱。春秋時黎國遷都于山西黎城縣東北的黎侯城,后為晉國(在今山西西南部)所滅,其子孫后以國為氏而姓黎。又據《路史》所載,古黎國被周文王勘平,武王克商后,封商湯后裔于黎國,后有黎侯豐舒,其子孫有黎氏、犁氏。著一支出自帝堯后裔的黎姓人家,史稱黎姓正宗,后來成了整個黎氏家族中最為主要的組成部分。是為山西黎氏。
少數民族改姓為黎。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后魏有代北鮮卑族復姓素黎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改為漢字單姓黎氏,是為河南洛陽黎氏。
遷徙分布
遷徙分布
黎姓最早繁衍于古黎國之地,即今山西省黎城縣一帶。早在戰國時,黎氏就有向外遷徙的。據《黎氏族譜》所載,戰國時“黎氏之族或因官而處,或避難而居,于是西入梁(今屬陜西)、益(今云南晉寧縣),東向青、徐(今屬山東、江蘇),南遷交、廣(今屬廣西、廣東及越南北部一帶),北徙燕、冀(今屬河北)”。到漢朝時,黎姓還有遷居江西、湖南的。至魏晉南北朝時,由于北方戰亂,黎姓家族再次南遷,并在以后的時間里也主要繁衍遷徙于南方各地,浙江、福建也有黎氏遷居。宋、明以后,黎姓逐漸遍布全國各地,但仍以南方分布最多。換言之,歷史上,黎氏是我國較典型的一個南方姓氏。
家譜介紹
家乘譜牒
江蘇:句容黎氏家譜、江都黎氏家乘二卷
浙江:蘭溪黎氏宗譜七卷、象山石浦黎氏宗譜一卷
江西:清江版城黎氏八修族譜不分卷
安徽:廣德廣陽黎氏宗譜八卷
湖北:新洲黎氏宗譜十八卷首二卷
湖南:長沙黎氏續修支譜十卷、寧鄉溈寧大田坊黎氏續修支譜十三卷、寧鄉大田坊黎氏續修家譜十七卷、寧鄉魚潭黎氏五修族譜(卷數不清)、湘潭黎氏四修家譜十五卷首一卷末一卷湘潭黎氏續修族譜(卷數不清)、湘潭黎氏緒周五修支譜六卷、漢壽龍陽黎氏族譜(卷數不清)、湖南耒陽黎氏續修族譜(卷數不清)、
廣東:中山圓欖黎氏宗譜(卷數不清)、南海黎氏家譜不分卷、南海黎氏族譜不分卷、順德黎桂澤堂族譜不分卷、順德東洋房黎氏家譜四卷、順德黎氏族譜不分卷、東莞黎氏族譜不分卷、梅縣黎氏族譜不分卷
貴州:遵義沙灘黎氏家譜不分卷、遵義沙灘黎氏家譜一卷、遵義籬汝謙家乘文(卷數不清)
其他:黎氏宗譜三十卷首一卷、黎氏宗譜十三卷、黎氏族譜(卷數不清)
郡望堂號
堂號
黎氏堂號主要有“載酒堂”。宋朝時,黎子云兄弟家貧好學。蘇東坡曾去訪問他們兄弟,子云和弟弟也經常載酒(帶著酒)去拜訪蘇軾,向他請教。蘇軾在他們兄弟的大門上題了一塊匾叫“載酒堂”。
另外還有“京兆”、“九真”、“宋城”等堂號。
郡望
京兆郡: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職掌相當于郡太守,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西安市西北),相當于今陜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地。三國魏轄區改稱京兆尹,改官名為太守。此支黎氏,開基始祖是唐京兆尹黎干。
九真郡:公元前三世紀末,南越趙佗置郡。公元前111年入漢,相當于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
宋城郡:隋時此地為雎陽,是宋朝的治所,宋時改雎陽為宋城,為今河南省商丘縣南。
取名規則
黎--Li-最好不用聲母是d.t.n的字為名,首字最好不用零聲字母或拼音是y.w開頭的字。首字最好不用陽平調的字,雙字名應避免全用l聲母.i韻母或上聲字。-最好不全用上下結構的字。注意名的意義與"黎"字的同音字"離"的"離開"的含義相連不要產生不佳的歧義。雙字名最好首筆畫少而末字筆畫多,單字名最好用筆畫多的字。據1998年最新統計,您的姓氏是第92大姓。您的姓氏筆畫為15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