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
-
鎖姓來源
第一個淵源
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有瑣國,瑣、鎖二字通假,因此亦稱鎖國(河南新鄭北部),后為鄭國大夫的食采之邑,其后人以封邑名稱為姓氏,稱瑣氏、鎖氏。
周靈王姬泄心十年(公元前562年),在晉悼公姬周興復霸業過程中,晉、宋、魯、衛、曹、莒、邾、滕、薛、杞、小邾、齊十二諸侯國聯軍開始了“十二國攻鄭之戰”,曾兩度進攻鄭國(河南中部)。而進攻鄭國,瑣邑則是必經之要沖。在春秋時期晉、楚兩國的爭霸戰爭中,鄭國介于兩強之間的鄭國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因而連年遭受兩國的交互攻擊,致使鄭處于晉來降晉、楚來附楚的被動狀態。鄭國為擺脫這種困境,根據當時楚國弱于晉國的客觀形勢,決定誠意依附晉國。為達到受晉國保護,免遭楚國侵伐的目的,鄭卿士子辰向鄭簡公姬嘉進獻了一個謀略:鄭國出兵去攻打親附于晉國的宋國,借晉國率諸侯“救宋攻鄭”之機與晉國媾和;待楚國軍隊北上救鄭國之時,再與楚國媾和,以此誘使晉國全力為鄭國而攻擊楚國,令楚國從此不敢再侵擾鄭國。鄭簡公接受了子辰的這個主意。周靈王十年春,鄭國派遣鄰宋邊境的部隊向宋國挑釁。宋國大夫向戍率軍擊敗來犯之敵并侵入鄭國。鄭國便以此為借口,遣卿士子展領兵大舉攻宋。農歷4月,晉悼公命宋、魯、衛、曹、莒、邾、滕,薛、杞、小邾之君及齊國太子光率軍會同晉軍進攻鄭國。農歷4月19日,齊、宋兩軍進抵鄭國都城新鄭東門外。當晚,晉軍進至新鄭西郊。隨后,晉軍分一部兵力東進攻打被鄭侵占的原許國舊地。不久,衛軍亦侵入鄭國北部。農歷6月,各國諸侯軍在鄭國屬地向邑(河南尉氏西南部)會師。晉悼公與諸侯在向附近的北林邑(河南尉氏西部)會見。爾后,諸侯聯軍自向邑經新鄭北的瑣邑(河南新鄭北部)包圍新鄭,并在其南門外閱兵,以炫耀武力。同時,晉軍后續部隊亦已渡過濟隧(故黃河支流,在河南原陽西,已干涸)以南趨新鄭。鄭國遂遣使出城求和。農歷7月10日,諸侯與鄭在亳北(商故都之北,河南鄭州北部)會盟。鄭國立即屈從于晉國,之后十二國聯軍撤走。在十二國聯軍進攻鄭國之時,楚共王熊審亦率軍北上救鄭國。同時,楚共王遣令尹子囊赴秦國請援,秦景公嬴石命右大夫詹率軍隨從楚共王救鄭國。但在楚、秦聯軍進入鄭國時,十二國聯軍已撤走。鄭簡公依照預定計劃,出迎楚共王,并于農歷7月27日出兵會同楚、秦之師再次侵入宋國。農歷9月,晉悼公再次率諸侯聯軍進圍新鄭。鄭簡公遣大夫公孫良霄、太宰石獒趕赴楚國告急,請楚國再次發兵援救。楚共王自料難以戰勝諸侯聯軍,因而不肯發兵救鄭國,又恐鄭國就此降靠晉國,遂將公孫良霄、太宰石獒二人扣押。如此一來,鄭簡公就命令大夫王子伯駢向諸侯國乞和。到農歷12月1日,晉悼公率十二國聯軍與鄭簡公在蕭魚(河南新密尖山鄉蕭魚口)相會。
至此,晉國完全掌握了對鄭國的控制權,鄭簡公也終于達到了避免楚國侵擾的目的。此后二十余年間,楚國也未再侵擾鄭國,而鄭國亦未再背叛晉國,晉悼公達到了繼續稱霸中原的目的。
第二個淵源
源于奚族,出自唐朝時期庫莫奚族鎖盧氏部族,屬于以部落名稱為氏。唐朝時期,鮮卑族民族中有個分支叫庫莫奚族,一般認為其屬于鮮卑宇文部的一支,實際上是東胡民族中的一個分支,與鮮卑宇文部、慕容部地位相等。后東胡被匈奴民族擊潰,庫莫奚部逐漸形成為一個民族,曾強大一時。庫莫奚之稱,始見于北魏登國三年(公元388年),然這一稱號的出現,應在公元四世紀中葉宇文部被慕容·皝攻破后不久。自此以后,史書有了不間斷的記載,到公元十三世紀之后才不見其名,庫莫奚族前后存在近千年。
在庫莫奚族中,很早即有鎖盧氏部落,后成為鮮卑拓跋部中的索盧氏,亦稱奚斗盧氏,其部族民眾遂以為姓氏,有取諧音漢字稱鎖氏者,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于回族,出自中亞地區古阿拉伯撒馬爾干,屬于以原籍地名為氏。撒馬爾干,是宋、元時期古花剌子模王國的都城,即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撒馬爾罕市。花刺子模國原是中亞地區里海之東的一個小國,都城在兀籠格赤(一作烏爾達赤,蒙古語稱玉龍杰赤,土庫曼斯坦共和國烏爾根奇)。由于兀籠格赤的原名為花刺模,因而東方稱之為“花刺子模國”。
宋寧宗趙擴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摩訶末繼花刺子模國王位,他政令清晰,國家逐漸強盛,在奪取了西遼政權的西部地區之后,又通過多次遠征,吞并了波斯(伊朗)、吐火羅(阿富汗)等周圍各國,達到了全盛時期。然后,摩訶末建新都于撒馬耳干(烏茲別克斯坦之撒馬爾罕),他一度還企圖遠征蒙古。當年,摩訶末曾派使節到中都(北京),到處探聽大蒙古汗國的虛實和進攻路線。其后,由于摩訶末大肆分封諸子,造成政出多門之態,國力漸弱。
宋理宗趙昀嘉定八年(元太祖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成吉思汗派使節到花剌子模國(Khorazm,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締結通商貿易協定。成吉思汗按協定派出使臣與商隊四百五十人、五百頭駱駝,攜帶大批金銀珠寶與商品前往通商。至訛答剌(一作兀都刺兒,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奇姆肯特)時,其總督亦難出見財起意,誣指商隊為間諜,上報國王摩訶末屠殺之,侵吞了全部商品與駱駝。當時成吉思汗為集全力攻伐金國,避免中斷貿易,爭取和平解決,便派出使臣,致書摩訶末責其背信棄義,要求交出兇手。摩訶末驕橫一時,拒絕了成吉思汗的要求并殺害正使,剃光了兩位副使胡須,押送出境。成吉思汗大怒,遂以攻金之事交付給木華黎,而自謀征討花剌子模國之事。
宋嘉定十一年(成吉思汗十三年,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滅了西遼政權后,將蒙古西境與西域接壤,完成了對花剌子模國的攻擊準備。
宋嘉定十二年(成吉思汗十四年,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親統二十萬蒙古大軍西征,他的四個兒子術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以及大將速不臺、哲別隨行。蒙古大軍長驅直入中亞地區后,成吉思汗先肅清了乃蠻部的殘余勢力,然后于宋嘉定十三年(成吉思汗十五年,公元1220年),借口當年襲擊蒙古商隊之事,發動了對花剌子模國的戰爭。二十萬蒙古軍消滅了花剌子模國的四十萬軍隊,攻占了其都城撒馬爾干(Samarkand),其國王摩訶末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臺、哲別等窮追之,“斬首而回”。之后,成吉思汗指揮蒙古大軍西越里海、黑海間的高加索地區,深入到俄羅斯(Russ)境內,于宋寧宗趙擴嘉定七年(成吉思汗十八年,公元1223年)擊敗了欽察(Kipchak)和俄羅斯的聯軍。隨后,成吉思汗又揮軍追擊花剌子模國的太子札闌丁(亦稱札蘭丁),在申河(印度恒河流域)將其十五萬軍隊徹底消滅,札闌丁只領五十余隨員跳河只身逃命。成吉思汗曾命拖雷、巴拉二將率軍渡申河追擊札闌丁,未獲而還。
宋寶慶元年(成吉思汗二十年,公元1225年),成吉思汗凱旋東歸,將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疆土分封給四個兒子,后來發展為四大汗國。
宋端平二年(成吉思汗三十年,公元1235年),成吉思汗在蒙古汗國滅西夏政權之前病逝,其第三子窩闊臺繼任大汗。窩闊臺汗派遣其兄術赤之次子拔都,率五十萬蒙古大軍開始第二次西征。西征軍很快就徹底滅亡了花剌子模國,殺札闌丁。不久又大舉征服俄羅斯,攻陷莫斯科、基輔諸城,并分兵數路向歐洲腹心挺進。
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北路蒙軍在波蘭西南部的利格尼茲(Legnica),大破波蘭與日耳曼的聯軍。拔都親率蒙軍主力由中路進入匈牙利,大獲全勝,其前鋒直趨意大利的威尼斯,全歐震驚,稱為“黃禍”。正當西方各國惶惶不可終日之際,拔都忽接窩闊臺駕崩的噩耗,于是急速班師。
蒙哥于宋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即大汗位后,令其弟旭烈兀率兵開始第三次西征。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亞地區,頭等目標是消滅木剌夷國(Mulahida,里海南岸伊朗北部)。宋寶祐二年(公元1257年),旭烈兀率蒙古大軍蕩平了木剌夷之地,并揮師繼續西進,攻陷報達(Baghdad,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屠殺國民達八十萬人,滅亡了歷時五百余年的黑衣大食國(Abbasids)。此后,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的圣地麥加,攻占大馬士革,其前鋒部隊曾渡海收富浪(地中海塞浦路斯島)。本來旭烈兀還打算進一步攻打埃及,當時的埃及王室已經收拾完東西準備投降,但旭烈兀隨即得到了蒙哥在伐宋戰爭中陣亡的消息,遂停止攻擊,率主力班師。
回族鎖氏,即源于花剌子模王國都城撒馬爾干,其民在成吉思汗西征時有大量被卷歸中原的工匠、藝人等。到了明朝時期,這批人等按習慣將“撒馬爾干”漢譯為“鎖懋堅”,其后裔便以其首音的諧音漢字為漢化姓氏,即稱鎖氏,后逐漸融入漢族、蒙古族、回族之中,世代相傳至今。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固原市05月30日天氣:晴轉小雨,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轉3-4級,氣溫:24/11℃
- 墨玉縣05月30日天氣:陰,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5/13℃
- 樂都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4級,氣溫:26/11℃
- 屯昌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6/24℃
- 永靖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北風,風力:<3級,氣溫:29/17℃
- 庫爾勒市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4/12℃
- 達坂城區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2/6℃
- 萬寧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34/25℃
- 潛江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7/21℃
- 平安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