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陽
-
濮陽姓來源
濮陽姓起源
以地名命姓。濮陽,古代又名澶州、帝丘,因地處濮水之陽,故名濮陽。上古時炎黃部落首領顓頊帝高陽氏曾建都濮陽(今河南濮陽市)。顓頊帝的后代有鄭國姬姓居于此地,居住在這里的人以地名為姓,稱作濮陽氏。源流一
源于地名,出自上古時期濮水流域住民,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濮,原為河南、山東地區一條河流的名稱,古稱濮水。在上古時代,山巒之南坡、河流之北岸被人們稱為“陽”,在濮水北岸居住的人們就按習慣稱所居之地為“濮陽”,是一片廣大的地區。古濮水在人類社會中是一條非常重要的河流,上游在今河南省封丘縣城西南從“四瀆”之一的古濟水(今小清河)分出,大致沿現在天然渠走向至長垣縣趙堤又沿回墓溝走向進入今濮陽境內,往東北方向橫穿濮陽縣全境,之后出濮陽穿范縣東入山東省境內,又匯入濟水。古濮水在歷史上孕育了濮陽(今河南濮陽)、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部)、臨濮(今山東鄄城臨濮鎮)、濮州(今山東鄄城)、咸(今河南通許)、洮(今山東汶上)等一大批城鎮,孕育了一支古老的部族——濮人、百濮,誕生了中華民族文化之先河的“桑間濮上”、“衛風新聲”。上古時代所稱的“四瀆”,即“江、河、淮、濟”,也就是今天的長江、黃河、淮河、清河。古濟水是發源于河南省境內的一條古老河流,流經河南,與黃河大致平行穿越山東而入渤海,在山東境內今稱“清河”,清河與并行的黃河相較是一條小河流,因此被后人稱作“小清河”。在歷史上,黃河曾改道奪小清河入海。古濮水,就是古濟水的一條分合支流。
遠古時期,中原部落聯盟首領顓頊帝因濮陽之地十分豐饒,遂在該地建立了都城,因此該地區也稱“帝丘”,后來其地住民就以地名為姓氏,稱濮陽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這在史籍《姓氏考略》上有記載:“濮陽氏的先祖原居于澶州,后以地為氏,望出廣平。”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上亦有相同的記載:“濮陽氏,其地在澶州,后漢外黃令牛述,以濮陽潛為主簿。”古代的澶州,在今河南省濮陽市的南部。
顓頊陵后濮陽氏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濮氏、陽氏,亦有維持濮陽氏復姓者,皆世代相傳至今。該支濮陽氏、濮氏、陽氏共邑為源,但未必同宗,堪稱姓源繁復,不可一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成公的后裔,屬于以地名為氏。春秋時期,衛國國君衛成公姬鄭在執政時期(公元前634~前600年),將國都從楚丘(今河南滑縣衛南坡)遷至濮陽。到了戰國時期的周顯王姬扁二十三年(衛成侯姬遫十六年,公元前346年),衛成侯自貶為侯爵。再傳至周慎靚王姬定元年(衛孝襄侯五年,公元前320年),衛孝襄侯自貶爵號為君,以表示衛國與戰國諸雄爭霸無涉,史稱“衛嗣君”。其實這時的衛國已經非常弱小,僅據有濮陽一城之地了。
到了先秦時期的秦昭襄王贏則五十三年(衛懷君三十一年,魏安釐王魏圉二十三年,公元前254年),衛懷君去朝見魏王,魏安釐王卻乘機殺死衛懷君,滅了衛國。到了秦昭襄王五十五年(衛元君姬元元年,魏安釐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52年),魏安釐王讓衛國復國,但是立的是自己的女婿姬元,史稱“衛元君”。秦王贏政八年(衛元君十四年,公元前239年),秦軍攻占了濮陽城,秦王強行遷徙衛國于野王(今河南中牟)一耦。衛元君去君世后,兒子姬角繼位,史稱“衛君角”。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了天下,而衛國卻因為實在太弱小的緣故,不值得那位始皇帝再去“滅”了,所以反而得以繼續存國。一直到秦二世嬴胡亥元年(衛君角二十一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下詔廢黜了衛君角的爵位,衛國至此才在立國八百三十八年后真正滅亡,共傳三十五位君主,是整個兩周至先秦時期最后一個滅亡的諸侯國。
在衛成公以后歷朝衛國君主的后裔子孫中,均有人以都城名稱為姓氏,稱濮陽氏,后大多省文簡改為單姓濮氏、或諧音的蒲氏、莆氏,以及陽氏,皆世代相傳至今。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沙灣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3℃
- 阿克蘇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3℃
- 冷湖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治多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氣溫:19/0℃
- 平陸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18℃
- 海東地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西沙群島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4-5級,氣溫:33/28℃
- 精河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7/14℃
- 久治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級,氣溫:18/5℃
- 白堿灘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西風,風力:4-5級轉<3級,氣溫: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