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源于羋姓,出自西漢時期常山憲王劉舜幼子劉商,屬于以官爵封號為氏。西漢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劉徹詔封常山憲王劉舜的小兒子劉商為泗水王(今江蘇泗陽),史稱其為“小王”。在劉商的后裔子孫中,有在新莽時期(公元9~23年)以其先祖稱號為姓氏者,稱小王氏,后在東漢時期大多恢復為劉氏,亦有省文簡改為單姓王氏者,皆世代相傳至今。
該支小王氏、以及分衍改稱的王氏與劉漢子孫同宗同源。
-
郡望
泗陽縣:泗陽歷史悠久,變制紛繁,建制始于周而定于秦,從西周建厹猶國開始,至今已三千余年。秦朝時期置為凌縣,西漢時期改稱厹猶縣。漢武帝元鼎元年(乙丑,公元前116年)建泗陽縣;漢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在泗陽、凌縣、于縣等地設置泗水國,國都設在凌城(今江蘇泗陽史集鄉(xiāng)凌城村)。漢朝后期戰(zhàn)亂頻仍,泗陽建置名稱多變,三國時期稱魏陽,晉朝時期置宿豫,唐朝時期改為宿遷,元朝至元十四年(丁丑,公元1277年)改稱桃源縣。至明、清兩朝相沿七百余年,到民國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因與湖南省桃源縣名相重,復改稱泗陽縣。民國二十八年(己卯,公元1939年)春,日寇陷泗,縣城被毀。民國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泗陽縣抗日民主政權建立。為適應戰(zhàn)爭形勢,泗陽與鄰縣部分地區(qū)分設泗沭、淮泗、泗陽、運河特區(qū)四個縣級民主政權。民國三十三年(甲申,公元1944年)運河特區(qū)撤,民國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裁淮泗入泗陽,民國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農(nóng)歷5月,泗沭與泗陽合,基本恢復原泗陽建置,縣政府設于眾興鎮(zhèn),隸屬淮陰專區(qū)(今江蘇淮安)。1996年,泗陽縣劃歸新設的宿遷市管轄。
堂號
泗陽堂:以望立堂。
-
-
小王氏復姓是漢朝時期出現(xiàn)的復姓,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臺灣省則沒有,以泗陽為郡望。
-
-
“小王”姓女寶寶取名
小王羿芳
小王姬霈
小王磯瑛
小王侯其
小王隨樹
小王淞菊
小王蓉曠
小王亢芙
小王崗倚
小王岳耿
小王興豫
小王碧灣
小王令玳
小王名夏
小王占尉
小王正理
小王叆雪
小王唯徹
小王理章
小王鑣孟
“小王”姓男寶寶取名
小王烈碩
小王炳光
小王斗巳
小王學島
小王意貴
小王謦德
小王輔議
小王楷遠
小王公默
小王遠鼎
小王籌尉
小王賁范
小王甲獅
小王豪騰
小王南超
小王謦建
小王濱鼐
小王才偃
小王燮米
小王宸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