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
-
卯姓來源
卯姓起源
皇封姓氏源宗派譜,享受皇恩,傳流后裔,世代垂記。從來滇黔二省本是偏劈邊遠之處,于今始祖現屬為宰于斯矣。
始祖公石納,母劉氏啟蒙開業,原系陜西平涼府回民居住地名柳樹巷大牌坊人氏,素行為人端方正直,講武習射智勇超常,時遇元世祖之酷虐,徒遭亂臣陳友亮反叛之誅民又將洪武追趕至江南交峰大戰,有始祖石明遷見狀,單身獨馬奔江南大槐樹下堵截,敵帥敗走救得武主歸朝登龍位護玉璽,封文武將官,安民治國,即出詔選舉始祖輔朝保駕,持掌權令,提軍調帥。洪武六年,蒙恩獎賞提名設宴問姓開掌指日更改為卯。
武主洪福大,以始祖有功大臣封為定海將軍,祖母封為二品夫人,于洪武十四年,始祖同沐國公欽命奉旨專剿討罪,征南戰北鎮守主理烏撒衛,養兵息民,建修城廓。啟本準奏置官莊,站立城摟賞賜三箭之地卯京公祖聰明盡忠報國安天下而不搖,定社稷而益穩,封為靈武將軍。第一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時期周公旦的第三子茆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從中國國家圖書館珍藏的史料記載來看,茆、卯二氏為同宗,該支卯氏出自茆氏。茆氏,得姓始祖為茆叔,是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的第三子,在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茆氏,后有簡筆為卯氏者,稱卯氏。“茆”字本義,就是一種葉片圓肥的水生草本,俗稱荇菜、水荷葉、鳧葵、小睡蓮等,可食,亦可入藥,藥性無毒,主消渴,去熱淋,利小便。大概茆叔幼小時圓胖可愛,又喜嬉水,因名“茆”,即姬茆,“叔”為排行老三之謂。
今山東省定陶、巢縣、單縣,以及河南省的民權縣等地的卯氏族人,據傳皆為茆叔之后裔,姓氏讀音作máo(ㄇㄠˊ)。姬姓卯氏族人大多尊奉茆叔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于回族,出自明朝時期回回將領石納,屬于帝王賜姓改姓為氏。卯氏回族,原為西北回回石姓,明初隨軍遷居威寧。據威寧卯家溝《卯氏碑序》:“始祖石納,原系東方韃靼回,明倡義起兵,率眾歸……”卯氏后人傳說,在先祖時期,因皇帝賜晏,封為卯氏。卯氏在定居威寧后,變教為漢族,是威寧和滇東北地區的大姓之一。根據《威寧縣郊草海邊卯家溝先祖石納將軍墓碑》記載:“吾祖原姓石,于明朝洪武十四年間(公元1381年)隨大將軍沐英征云南,從陜西平涼府遷居到云貴高原的烏撒,吾祖立有戰功被朝廷封為將軍,統領烏撒衛所,并賜三卯之地(一說三箭之地)屯田戍邊,洪武皇帝賜姓卯。歷經六百多年繁衍生息,該支卯氏家族遍及云貴高原,至今人口近十余萬。主要分布在貴州省威寧縣、赫章縣、納雍縣、織金縣、大方縣、修文縣、畢節市、六盤水市、安順市、六枝縣、鎮寧縣;云南省昭通市、巧家縣、彝良縣、會澤縣、魯甸縣、永善縣、鎮雄縣、富源縣、宣威市、曲靖市;四川省金陽縣、德昌縣、西昌市。該支卯氏家族所在的烏撒,清朝以后改威寧府,是以彝族苗族為土著,元朝時期轉入回族,故現在稱威寧彝族苗族回族自治縣。現散居云貴川的該支卯氏子孫均從威寧縣遷出。根據史籍《明實錄》的記載,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農歷1月,置烏撒衛,隸云南都指揮使司。明王朝統治西南地區時期,當地土著舉行多次反叛朝廷的起義,卯氏先祖作為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曾被多次派往云貴高原周邊平叛守城,故卯氏族人在征討過程中散居于云貴高原各地。”
該支卯氏原為回族石氏,出身元末明初的明太祖朱元璋手下將領,后在鎮守西南地區時,多次參與烏撒衛所(今貴州威寧)的鎮壓戍邊戰爭,因功被明太祖朱元璋賜姓為“卯”,因以改姓為卯氏,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mǎo(ㄇㄠˇ)。
第三個淵源
源于軒轅氏,出自陸終第五子晏安的封地邾,屬于以避難改姓為氏。該支卯氏源出朱氏。朱氏出邑名,源于陸終第五子晏安封于邾,食采于曹;經二十四世傳至曹俠,周武王姬發封功臣曹俠于邾子國;至四十四世,儀父仕齊桓公有功,被進爵為子爵,始平王為邾國之君;傳至五十四世春秋時,朱茅荑鴻被楚國所并,子孫避亂于沛國,遂將“邾”去“邑”以單字為姓氏,稱朱氏。朱氏傳至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占北京,明崇禎皇帝朱由檢自己吊死在煤山(今北京景山公園)后,部分皇室族人從北京逃出后,躲到山東曹州(今山東菏澤),落戶于此。由于朱氏族人們大都能識文斷字,常為鄰居代寫家信、春聯等,因此很受鄰里的尊敬。傳說,有一次一位朱氏族人與鄰友喝酒,酒后失言,說出了自己的身世。回家后越想越怕,怕消息傳出去招來殺身之禍,便決定離開曹州。為了減小目標,族人們分開遷逃,在分離之時,正好是早晨的卯時(清晨5:00~7:00之間),于是大家共同約定,改姓為“卯”,以后遇到姓卯的,就是一家人,姓氏讀音作mǎo(ㄇㄠˇ)。據說,當時曾有一部分人去云南投奔吳三桂了,其余的多數人皆遷至今山東單縣蔡堂鎮的卯樓。當時,大太監王承恩的母親帶著一部分朱明皇室族人來到了卯樓安居下來,因此,該支卯氏族人皆奉王承恩的母親為卯家恩人,其逝世后被卯氏族人安葬在今山東省單縣的蔡堂鎮,現在每次卯氏族人祭拜先人,都要先祭拜王老夫人。當時卯氏族人在山東單縣蔡堂鎮也是大戶人家,但卻有一條嚴厲的家規:所有的族人皆不得考取滿清功名,永不為官。
卯氏族人原來都住在卯樓,后來由于戰亂、天災人禍等各種原因,許多人都陸續遷走了。沒走了的人后來也搬遷到不遠處的郝莊居住。此后的卯樓,只剩下一些破舊空房和一片棗樹林。但周圍諸多縣市的卯氏族人一直都互有聯系,包括山東的單縣、定陶、安徽的臨泉、江蘇的銅山縣、豐縣,以及山西等地。該支卯氏族人尊奉朱元璋為得姓始祖。
第四個淵源
源于姬姓,出自黃帝臣子于則,屬于以歷史事件改姓為氏。于則發明了用麻編織的鞋子履,結束了古人光著腳的歷史,因功大被封在于邑(今河南內鄉),稱為于則。于則的子孫后代以封地為姓,稱為于氏。通常認為于則是于氏的始祖。于氏一族傳至北宋末期著名宰相于謙,字廷益,錢塘人(今浙江杭州),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進士。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任御史,明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整頓軍備。明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升兵部左侍郎。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秋季,在與蒙古瓦剌部也先軍的決戰中,明軍主力在土木堡之戰中潰敗,明英宗朱祁鎮被俘,蒙古瓦剌軍乘勝進攻京師(今北京)。在此關頭,于謙反對遷都,力主抗戰,果斷拱推郕王朱祁鈺為帝,即明景帝,穩定了朝堂。于謙升任兵部尚書,率軍擊敗瓦剌軍,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戰后,他首創團營軍制,加強邊戍,委任名將鎮守。他主張以戰求和,多次擊敗瓦剌軍的進攻,迫使其首領也先釋放明英宗回朝。
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農歷1月中旬,明英宗借奪門之變重登帝位,他們懷挾私心,誣陷于謙謀反。農歷1月22日卯時,于謙在京師被殺害。于謙被害當天,京城百姓哭聲震天,行刑之時,烏云蔽日,可謂是天怒人怨。錦衣衛的官兵在抄查于謙的家產時,什么罪證也沒查出來,只看到于謙家的房屋僅能擋住風雨,屋里空蕩蕩的,除了書籍之外,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只有一間正室的大門鎖得很牢固,打開一看,里面是明景帝所賜的蟒衣、劍器等,密封得很嚴,從來沒有動用過。錦衣衛被他的高風亮節所感動,不禁失聲慟哭。皇太后聽到于謙被處死的消息后,嘆息、哀悼了好多天。事后,明英宗自己也后悔自己錯殺了一位忠臣。而那些誣陷于謙的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接二連三地被明英宗以貪污或謀反罪落獄,使于謙的冤情得以天下大白。明憲宗成化二年,于謙的冤案昭雪,明憲宗在詔書中贊嘆于謙道:“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詔書被天下人傳誦,歷史終于還忠臣以公道。于謙留下了驚世千古的名詩“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痛感于一代“救時宰相”于謙被害的日子,其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被害時刻“卯時”改姓為卯氏、或依“卯”字之古義稱冒氏,以牢記“自古忠臣無好死”之警,相警累世再不為官,世代相傳至今,姓氏讀音作mǎo(ㄇㄠˇ)。該支卯氏、冒氏族人尊奉于則、于謙為得姓始祖。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沙灣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3℃
- 阿克蘇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3℃
- 冷湖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治多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氣溫:19/0℃
- 平陸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18℃
- 海東地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西沙群島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4-5級,氣溫:33/28℃
- 精河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7/14℃
- 久治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級,氣溫:18/5℃
- 白堿灘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西風,風力:4-5級轉<3級,氣溫: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