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
河東郡:①指今山西省。②秦置河東郡,治安邑,轄晉西南地區。東晉移治蒲坂(今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按即劉裕滅后秦時)。隋唐為蒲州河東郡。隋又分蒲坂置河東縣為治所。明并河東縣入蒲州。③唐有河東道,又設河東節度使。道治蒲州,節度使治太原(今山西省太原西南)。④宋有河東路,治并州(太原府,今太原),轄地北以內長城為限,而兼有今陜西東北角。金分河東南路、河東北路。南路治平陽(今臨汾),北路治太原府。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后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弘農郡:弘農郡始建于西漢武帝元鼎四年(戊辰,公元前113年),治所在弘農縣(今河南靈寶函谷關城),其時轄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內鄉以西、宜陽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陜西省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及華山以南的地區。王莽執政時期改名為右扶風。東漢初期復名弘農郡,東漢末年又因避漢靈帝名諱而改名為桓農郡。三國時期曹魏國再次復名為弘農郡。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國移其治到陜縣(今河南陜縣)。北魏時期又改恒農郡。北周明帝再改西恒農郡為弘農郡,還治弘農縣(今函谷關)。隋朝開皇初年(辛丑,公元581年)廢黜,到隋朝大業初年(乙丑,公元605年)又復置,移治今河南省靈寶縣北部,隋朝義寧元年(丁丑,公元617年)又移治到陜縣。到了唐朝武德初年(戊寅,公元618年),弘農郡被徹底廢黜。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弘農堂:以望立堂。
泣墓堂:后魏令狐仕,兄弟四人,早年喪父,泣墓十載。他事母至孝,鄉里無不稱贊。
博施堂:令狐仕兄弟勤儉持家,用自家勤勞換來的財物廣泛地施舍給窮苦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