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
-
蕩姓來源
蕩姓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共工氏,出自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湯明之后裔湯析羲,屬于避難改姓為氏。傳說,共工氏又名湯明,是炎帝的后代。共工氏是在神農氏以后,又一個為發展農業生產而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他發明了筑堤蓄水的辦法。關于他的傳說,幾乎全與水有關,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觸不周山。一說共工氏部落活動區域在今河南輝縣。共工氏是個治水世家。共工氏治水方法是把高地鏟平,低地填高。在平坦地面上修筑堤防,用土堤來擋水。由于這種方法沒有疏通河流,提供宣泄洪水的途徑,所以洪水依然會漫流泛濫成災,所以共工的治水最后都遭到了失敗!共工氏和他的兒子后土都對農業很精通。他們專著于研究農業生產中的水利方面。在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況后,發現有的地方地勢太高,田地澆水很費力;有的地方地勢太低,容易被淹。為了改變這種不利于農業生產的情況,共工氏發明了筑堤蓄水的方法。具體做法是:把地勢高處的土運到低地上填高。認為洼地填高可以擴大耕種面積,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對發展農業生產大有好處。
蕩姓顓頊世系屬黃帝,因此共工氏與顓頊由于農業方面的不同觀點引發的帝位之爭,也便可算作炎黃之戰的繼續。顓頊不贊成共工氏在農業方面的做法。顓頊認為,他是部族中至高無上的權威,整個部族應當只聽從他一個人的號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張的。他以如果按照共工氏的做法實施會惹怒上天為由,反對共工氏實行他的計劃。于是,顓頊與共工氏之間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斗爭,表面上是對治土、治水的爭論,實際上是對部族領導權的爭奪。共工氏的力氣實際上要比顓頊大,但他卻不如顓頊有智謀。顓頊利用鬼神的說法,鼓動部落民眾,叫他們不要相信共工氏。當時的人對鬼神之事都極為相信,不少人都相信顓頊,認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會觸怒鬼神,引來災難,因此顓頊得到了多數民眾的支持。雖然共工氏沒有得到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但他依然堅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堅決不肯妥協。他決心不惜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業。他來到不周山(今昆侖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頂撞下來,來表示自己的堅強決心。共工氏駕起飛龍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一聲巨響后,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攔腰折斷,整個山體轟隆隆地崩塌下來。共工氏行為最后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在共工氏死后,人們都奉他為水師 (司水利之神)。他的兒子后土也被人們奉為社神(即土地神),后來人們發誓時說“蒼天后土在上”,就指的是共工氏的兒子后土。由此可見人們對他們的敬重。
共工屬炎帝一裔。據史籍《山海經·海內經》記載:“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襖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宋朝的羅泌在《路史·后紀二》中注引《歸藏·啟筮》說:“共工人面蛇身朱發。”相傳共工為水神。史籍《左傳·昭公十七年》中記載:“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史籍《管子·揆度》記載:“共工之王,水處什之七,陸處什之三,乘天勢以隘制夫下。” 史籍《淮南子·本經訓》記載:“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話最著者,為共工與顓頊之戰。史籍《淮南子·天文訓》中又說:“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滿東南,故水潦塵埃歸焉。”顓頊是黃帝之裔,故此戰實為黃炎戰爭之繼續。此戰又或傳為共工與高辛、神農、祝融、女媧之爭。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殺共工之臣相柳等傳說,由禹為黃帝系統人物,當亦系黃炎戰爭之余緒。祝融與共工之戰在史籍《史記·補三皇本記》中有記載:“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強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與祝融戰。不勝而怒,乃頭觸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維缺。”此戰或又傳說為顓頊,神農,女媧,高辛與共工之爭。蕩氏,就是是共工氏湯明之后,共工氏因自立為帝,被母后湯(儻)娥所殺,蕩(湯)析羲自此便離居避難。因為湯明的后裔在當時居無定所,四處游蕩,而且為了躲避禍災,多藏于草蕩、沙蕩、海蕩、湖蕩之中,被時人蔑稱為“蕩民”,因而史稱曰:“蕩析離居,罔有定極。”并由此誕生了“蕩氏”。由這段歷史后,中國產生了許多以“蕩”為核的貶義詞組,諸如游蕩、淪蕩、動蕩、佚蕩、跌蕩、浪蕩、放蕩、淫蕩、荒蕩、飄蕩、流蕩、晃蕩、空蕩、蕩產等,而在周王室的謚法中,“蕩”字被列為下謚,曰:“以此殲夷焉,用之小人焉。”
該支蕩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與前、后世的湯氏同源同族,史稱蕩氏正宗,大多尊奉湯明為得姓始祖,正確讀音依然作tāng(ㄊㄤ)。
第二個淵源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時期宋國宋桓公之三子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周武王滅商,封紂王之庶兄微子啟于宋,以奉湯祀。至春秋宋國大臣蕩原,任司城,其子公孫壽不愿繼父位,由其子蕩意諸繼任,后子孫去草頭稱湯氏。史學家童書業在《先秦歷史考》中闡述:“春秋列國的大世族,如周有周、召、單、劉、尹等氏;魯有仲(孟)、叔、季三家和臧、東門等氏;晉有欒、郤、狐、趙、韓、魏、知、中行、范、羊舌、祁、先、胥、伯等氏;齊有高(文公后)、國、崔、慶、欒、高(惠公后)、陳、鮑等氏;宋有華、樂、皇、魚、蕩、向等氏;衛有孫、寧、孔等氏;鄭有良、游、國、罕、駟、印、豐等七穆之族;楚有斗、成、蒍、屈等氏。此外秦和吳、越等國的世族,則不甚可考了。”
春秋時期,商宋有蕩邑(今河南睢縣),宋桓公御說封其三子公子蕩于此,為蕩邑大夫。宋襄公即立拜其弟公子蕩為宋司城,史稱其為“司城蕩”。公子蕩文武全才,輔佐其兄宋襄公扶齊伐曹,兩會諸侯,稱霸天下,因而使蕩氏一族揚眉吐氣。后世詞組中因而也有了蕩氣、蕩滌、蕩然、浩蕩、激蕩、蕩覆、掃蕩、搖蕩、沖蕩、震蕩、蕩平、蕩漾,成語中也產生了蕩然無存、襟懷坦蕩、浩浩蕩蕩、蕩氣回腸等等頌揚之詞。史籍《呂氏春秋》中稱勝兵為“蕩兵”,漢朝時期置“蕩寇將軍”,清朝時期道率府者名為“直蕩”。大文學家顧炎武曰:“古人以左右沖殺為蕩,陳其銳卒謂跳蕩,別帥謂之蕩主。”因此而知,在春秋時期,蕩氏已成為勇猛無比之師。公子蕩在宋楚決戰中,為營救宋襄公,獨闖敵陣,身倍數創而犧牲。公子蕩之子公子壽,因不肯陪伴昏君宋昭公左右而辭去司城官職,讓兒子蕩意諸襲世職。蕩意諸以祖父封邑為姓,是商宋蕩氏之始。
蕩意諸是春秋時期著名的賢者,因見宋昭公被弒,自刎而死。宋文公知蕩意諸賢,則封其弟蕩虺為大司馬。蕩虺之子蕩澤襲爵后,欲削弱公室,則乘宋共公逝世而宋國舉哀之時,殺死了太子肥而專國政。后來,蕩澤因沒有得到宋桓公家族魚氏、向氏、鱗氏的支持,勢單力孤,結果蕩氏被右師華元率國人剿滅,蕩澤被殺。蕩澤子侄余生者逃亡于楚國亳州,楚共王封蕩澤之子為蕩侯。公元前530年楚靈王拜蕩侯為楚軍元帥,率潘子、司馬督、囂尹午、陵尹喜圍攻徐國,楚靈王于亳州南干溪督戰。公元前529年5月,楚國內亂,公子比自立為為楚王,楚靈王自殺。蕩侯急率圍徐楚軍回國,中途遇吳國之伏而當了俘虜,至此,蕩氏成為了吳國的奴隸。之后,蕩侯的子孫們為避內外之禍,便去掉“蕩”字的“草”字頭改為遠祖共工氏的湯姓,這在江蘇蘇州的《湯氏家譜》中有記載:“吾祖宋公子意諸,以祖封邑為蕩氏,其子孫因避禍,去草字頭為湯氏。”顯然,在由子姓專承的宋國,確實曾產生了一支相當龐大的蕩氏家族,姓氏讀音依然作tāng(ㄊㄤ)。到了唐朝時期,蕩氏族人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廟號,有相當一部分蕩氏族人皆改姓氏為陽氏。例如,當時吐蕃王朝的的大將蕩沒藏投降唐王朝之后,授歸義將軍,領四品管秩,他亦改稱“陽沒藏”,因為他本來就是蕩氏家族的后裔。其實在古代,湯(湯)氏、蕩(蕩)氏、陽(陽)氏,本就是同一個姓氏,古人在華夏民族深層文化結構的理解和掌握上實在是非常聰明。
蕩氏一族今已經成為罕見的姓氏,除在河南、河北、陜西、福建等省發現有少量幾戶蕩氏族人還頑強生存以外,其余的蕩氏族人均已回復成為湯氏的一支。子姓蕩氏族人皆尊奉公子意諸為得姓始祖。
第三個淵源
源于地名,出自古代蕩水、蕩陰,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蕩水,是一條非常古老的河流,就是后世所稱的湯河,她孕育了千年古縣湯陰縣。湯陰縣,位于今黃河以北的河南省北部、京廣線西側,屬安陽市管轄。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正式建蕩陰縣,因縣城位于蕩水之陰即南岸而得名。蕩陰縣古稱“蕩原”,為古國名,因蕩水流經其國境得名,其實就是共工氏后裔蕩氏家族所居之國。到了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以其水微溫,遂改稱“蕩水”為“湯水”,并改蕩原為湯陰縣。
先秦時期,居于蕩水兩岸的住民中,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稱蕩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殷墟蕩氏,或稱安陽蕩氏,姓氏讀音作shāng(ㄕㄤ)。該支蕩氏族人姓源繁復,不可一論。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沙灣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3℃
- 阿克蘇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3℃
- 冷湖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治多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氣溫:19/0℃
- 平陸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18℃
- 海東地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西沙群島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4-5級,氣溫:33/28℃
- 精河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7/14℃
- 久治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級,氣溫:18/5℃
- 白堿灘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西風,風力:4-5級轉<3級,氣溫: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