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
-
節姓來源
節姓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于風姓,出自古帝伏羲氏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據中國民間傳說,自伏羲之后,大庭氏王才有天下。伏羲之后,分衍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連氏、赫胥氏、尊節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陰康氏、朱襄氏、無懷氏、燧人氏,皆襲謚庖犧氏(即伏羲)之號。
其尊節氏之后有節氏后裔,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于姜姓,出自古炎帝神農氏之后,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史籍《帝王世紀》中,較詳細地記述了炎帝的誕生神話:“炎帝,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嬌氏之女,名女登,為少典妃。游于華陽,有神龍,首感女登于常羊,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因以姓焉。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今河南淮陽),又徙魯(今山東曲阜)。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炎帝號為神農,“教民耕稼、蠟祭、醫藥、交易之事,開萬世衣食相生相養之原。”后人稱頌神農,“其功如天”,“盛德不孤,萬世同仁”。商周之際的大賢人伯夷、叔齊兄弟曾經哀歌:“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兮?”東漢張衡作《東京賦》慨稱:“仰不睹炎帝、帝魁之美”。晉陶淵明在《飲酒》詩中有“羲、農去我久,舉世嘆復真”的惋惜;他在《感士不遇賦》中更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的怨慨??芍椎蹠r代曾令眾多士人向往?!妒印方忉屔褶r之神為:“神農氏治天下,欲雨則雨。五日為行雨,旬為谷雨,旬五日為時雨。正四時之制,萬物咸利,故為之神。”
周武王滅殷紂之后,“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今安徽亳州市)”,代表當時人們對炎帝功業的紀念和褒揚。炎帝的世系,據《禮記·祭法》疏引《春秋命歷序》曰:“炎帝傳八世,合五百二十歲。”八世所傳,《易·系辭》疏引《帝王世系》載:“神農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納奔水氏女曰聽潑,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代,及軒轅氏。”據史籍《萬姓統譜》記載:“炎帝神農氏,姜姓,生于厲山,長于姜水,因以為姓氏。繼無懷氏位,承太昊木德,以火德王,故曰炎帝。都魯。在位一百四十年。”在史籍《呂氏春秋·慎勢覽》中稱,“神農氏十七世有天下”,可能比較接近史實。如此,則上述所傳八世,可能只是其中較著名而有影響者。《萬姓統譜》所載世系與《帝王世系》相同,但注明“已上七代,襲神農氏之號,三百六年,至榆罔失政,諸侯相伐,黃帝征之,天下咸歸焉。”據史籍《漢書·律歷志》記載:神農氏“號炎帝”,“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烈山氏”。
神農氏:部族首領稱炎帝,姜姓,羊圖騰。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其著名后裔有蚩尤氏、烈(厲)山氏、共工氏、四岳氏等。
蚩尤氏:炎帝之后(一日先仕于炎帝),出自羊水,仕于黃帝。為主金之官,默觀神農世衰,潛鑄金類,以為利器,舉兵逐榆罔(炎帝裔),自號炎帝。后作兵伐黃帝,并曾請風伯雨師助戰,終為黃帝擊敗于涿鹿之野,被殺。他是戰神和兵器之神,而兵器的發明乃源自農具和其他生產工具。
共工氏:亦名共攻氏,炎帝后裔。性格暴戾,易于為非。相傳因與顓頊爭強為帝,曾與東夷族大戰,不勝,而怒觸不周之山,致使天傾地陷,造成人間大災難。
烈山氏:又叫厲山氏,其首領為烈山或柱。
史籍《國語·魯語上》中記載:“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植百谷百蔬。”在史籍《左傳·昭公二十九年》中記載:“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而在史籍《禮記·祭法》中則稱:“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植百谷。”一般認為烈山氏為炎帝后裔,仍為農神、谷神。烈山,本是燒山墾田之意。炎帝神農氏,名石年,傳說在位一百四十年(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說在位一百二十年,逝世后葬湖南茶陵(今酃縣塘田鄉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
第二世,臨魁,炎帝長子,在位八十年(公元前3076~前2997年)。
第三世,帝承,在位六十年(公元前2996~前2937年)。
第四世,帝明,在位四十九年(公元前2936一前2888年)。
第五世,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公元前2887一前2843年)。
第六世,帝來(厘),在位四十八年(公元前2842~前2795年)。
第七世,帝哀(裹),在位四十二年(公元前2794一前2753年)。
帝哀之后為節莖,節莖不愿為帝。節莖有三子,為節氏、戲氏、克氏。節氏和戲氏也不愿為帝,由克,即榆罔即位。
第八世,榆罔,名克,居長,在位五十五年;因德不及其弟軒轅,故讓位。軒轅即黃帝,姬姓有熊氏,從此帝系轉入姬姓。神農氏后裔繁衍發展,支族甚多。在商、周時期,分建很多國家(方國)。傳說神農姓姜名軌,一名石年。神農之子,有神氏、農氏、列氏、厲氏和柱等。厲氏分衍出麗氏和賴氏。節莖之后,有節氏、戲氏、克氏三支??藗鞯塾茇?參盧),其后衍生榆氏、露、赤狄和白狄;戲傳器和小帝。
器的后裔為鉅、伯陵、祝庸三支。
鉅之后有封氏、鉅氏、封父、富父氏。
伯陵生蜂氏和逢氏,逢生殳氏、延氏和鼓氏,鼓生靈契氏,靈契生氐氏。祝庸氏胄胤更加發達:祝庸生術囂,術囂生條、勾龍(即后土);勾龍平水土有功,后人紀念,尊為社神;勾龍之后有勾氏、勾龍氏、共工氏、信氏、垂氏;共工氏衍生共氏、龔氏;信生夸父;垂生噎鳴(即伯夷)。伯夷之后為太岳氏、駘氏、怡氏;太岳即四岳,其后裔于商、周時期受分封,于是有了呂氏、申氏、隋氏、淳氏、向氏、薄氏、甘氏、州氏、文叔氏、岳氏、先龍氏等。
節莖的后裔節氏,就是今節氏的始祖,世居北海。在西周至戰國時期,其活動范圍主要在今山東省濰坊市、博山市,以及煙臺市的蓬萊地區。
第三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官吏符節令,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符節,用以示信。符節令,就是執掌符節的官吏,為帝王國君的親信之臣,亦稱“掌節”,在兩周時期的王室分隸于秋官、地官兩府司管轄,在各諸侯國則直接為君主管控。在典籍《尚書·康誥》中記載:“惟厥正人越小臣諸節。注:諸有符節之臣,若為官行文書而有符,今之印者也。”在典籍《周禮·地官》中也記載:“掌節,掌守邦節而辨其用,以輔王命。凡通達于天下者,必有節以傳輔之。無節者,有幾則不達。注:以王命往來,必有節以為信。”在典籍又《周禮·秋官》中亦記載:“小行人掌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為之。道路用旌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為之。”關于符節,在典籍《周禮·玉藻》中記載:“凡君召以三節,二節以走,一節以趨。注:隨事緩急,急則二節,故走。緩則一節,故趨也。”在史籍《左傳·文十二年》中記載:“秦西乞術曰:不腆先君之敝器,使下臣致諸執事,以為瑞節。注:節,信也。”在史籍《史記·秦始皇紀》中亦記載:“衣服、旄旌、節旗,皆上黑。<正義>曰:旄節者,編旄為之,以象竹節。”因此,在古代符節是非常重要的信物,符節令、掌節使都是非常重要的官吏。
在符節令、掌節使等的后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即稱節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地方官吏買節,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元朝時期赴南亞使節周達觀撰著的《真臘風土記》中記載:“村中人家稍密,有鎭守之官,名曰買節。”真臘,是唐朝時期的稱謂,就是吳哥時代(公元802~1432年)的柬埔寨,建都于吳哥窟。真臘在元朝時期的版圖曾包括了今整個柬埔寨、部份泰國、老撾、緬甸及越南,一時無兩。后逐漸衰敗,最后于公元1432年被暹羅素可泰王朝(Sukhothai,泰國)入侵,君主棄城逃往森林,兩年后的公元1434年再次復國,遷都金邊。從此,吳哥窟便被遺棄,在世上消失了五百年,直至公元十九世紀中葉才重新為世人所知。買節,就是真臘吳哥王朝御下的一種地方官吏,擁有一定的兵權,以維護地方治安為要,如同元、明、清諸朝西南地區的土千總,有世襲之慣例。
在柬埔寨,自古就與中國往來密切,時有貴族子女入華學習、經商、聯姻,其買節的后裔子孫中有在元、明時期入中國留居者,即取先祖官職稱謂為漢化姓氏者,稱買節氏,后省文簡改為單姓買氏、節氏,分別融入漢族、壯族、瑤族、侗族、京族、水族等少數民族中,世代相傳至今,主要分布在今廣西、廣東、福建、江西等地。
網友關注
精品推薦
- 沙灣縣05月30日天氣:晴轉陰,風向:東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4/13℃
- 阿克蘇市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無持續風向,風力:<3級,氣溫:26/13℃
- 冷湖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治多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4級,氣溫:19/0℃
- 平陸縣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南風,風力:<3級,氣溫:23/18℃
- 海東地區05月30日天氣:小雨轉中雨,風向:東風,風力:<3級,氣溫:26/11℃
- 西沙群島05月30日天氣:多云,風向:西北風,風力:3-4級轉4-5級,氣溫:33/28℃
- 精河縣05月30日天氣:晴,風向:北風,風力:3-4級轉<3級,氣溫:27/14℃
- 久治縣05月30日天氣:小雨,風向:東南風,風力:<3級,氣溫:18/5℃
- 白堿灘區05月30日天氣:多云轉晴,風向:西風,風力:4-5級轉<3級,氣溫:22/13℃